5月2日,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《梁家河》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。通过多次阅读《梁家河》这本书,感受到了习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不平凡的成长历程。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为民造福的初心、追求真理的精神、埋头苦干的作风、攻坚克难的意志。深刻感触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,有苦不怕苦,有苦不叫苦,苦中建功业,在窑洞里读书求知,在逆境中砥砺上进,在实干中树立“要为人民做实事”的坚定信念和追求。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,我们应该深刻领会《梁家河》的精神内涵,学习习总书记的高尚品质。
坚持追求,坚定信念,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初心
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留下了七年最珍贵的时光,他用心为百姓办实事,为了帮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,他“绞尽脑汁”提出了很多想法。为了真正意义上解决村民的难题和困扰,他想尽一切办法,和村民们日渐水乳交融。在艰苦的环境下,在接受了很多锻炼和磨砺后,向他所信仰的组织递交入团和入党申请时,却并没有顺利地被接收。他先后向组织提交了8份入团申请和10份入党申请,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,终于如愿。
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读书求知、完成升华,践行党性信仰,提升自身境界,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。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坚定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、必不可少的。随形势发展,纪检监察干部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,责任越来越重,必将成为腐败分子“围猎”的对象,面对社会中的各种诱惑,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往往会深陷泥沼,只有理想信念坚定,武装了思想,才能在干事创业的路上披荆斩棘,直抵彼岸。我们在一个地方、一个岗位,不可能工作一辈子,可能就是短短的几年时间,服务时间是有限的,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,为当地群众做更多的实事、好事。
坚持学习,不断实践,塑造坚强党性和优秀品格
习总书记喜爱读书,他从不放松自己的学习,求知若渴,博闻强识。他说: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,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,我当时想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,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,就是读书、修身。”当初,青年习近平拿着装满书的大箱子来到梁家河插队,给梁家河村民留下了深刻印象,时至今日,梁家河的村民一提到总书记时,依旧称习总书记当年是“爱读书”“爱学习”的好后生,在梁家河村父老乡亲的记忆中,他从来书不离手,每次干完农活和高强度劳动后都会看见他一个人安静地读书。
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,纪检监察干部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,能力不足和业务工作的矛盾日趋突显。这就要求我们,一定要学习习总书记这种精神,塑造良好的知识品格,牢固树立学习立身的理念,树立端正的学风,始终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,一种兴趣,一种常态,当成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牢固树立“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”的信念,在思想上烙下知识的印记,在理想中加入知识的信条,通过不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,改善知识结构,提升工作本领。良好的知识品格一经养成,最终会将书本化为胸中无尽的知识财富,我们将会受益终生。
坚持奋斗,扎根群众,做党的忠诚卫士和群众的贴心人
在梁家河的七年里,习总书记始终把自己看成是黄土地的一部分,与群众融在一起,铡草、挑粪、放羊、修地,一桩桩、一件件都是改变贫困山区、传播知识文化的责任驱使着他。他始终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,从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那时起,他告诉自己自己的肩上扛的是整个村的发展使命,1974年8月习近平带领村民建好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。
我们所处的时代,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广的天地,在干工作时,更要做到书中第三部分讲到的“一碗水端平”,“做行动上的巨人”,“要想办法巧干,避免苦干”,身上多留些泥土味。作为党员干部,我们一定要增强担当意识,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,切实履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既当“指挥员”,又做“主攻手”,在工作中大胆试、大胆闯,要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宽的视野、更新的观念去谋划和推动工作。纪检监察干部更应该始终保持敢打硬仗、敢啃硬骨头的作风,积极学习领悟《梁家河》一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、追求真理的精神、埋头若干的作风、攻坚克难的意志,扎实推动纪检监察各项工作,始终做党的忠诚卫士,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,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障。